赢丹麦是痴人说梦?苏格兰球迷的现实与挣扎

2025-10-13 21:08:09

又是一场胜利,2-1拿下了白俄罗斯,世界杯的道路似乎又平坦了一些。但在汉普顿公园球场,你感觉不到太多纯粹的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松了口气,然后又迅速被一种熟悉的、挥之不去的不安感所笼罩。赛后翻看球迷的留言,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场上的内容确实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伊恩的看法很直接,他觉得苏格兰这支队,似乎总是在不被看好的时候才能踢出点东西来,一旦被当成热门,自己就先把自己给束缚住了。球员们在场上好像不怎么想要球,或者说,根本没人跑到空位去接应。约翰的评论更不客气,“毫无章法”,传球失误连连,连控球都费劲。这种场面,对于花了钱买票进场的球迷来说,确实是一种煎熬。

和我们这些在媒体席上的人比起来,球迷的眼睛更毒。有人说,苏格兰踢得太“呆板”了,跟对手比起来,总感觉我们场上少一个人。这话有点伤人,但回顾比赛,你又很难反驳。那种无球跑动和快速传切配合,确实看不见。球员们在各自的俱乐部里明明不是这么踢的,可一穿上这身蓝色战袍,似乎就集体忘了怎么快速出球。

责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主教练史蒂夫·克拉克的肩上,赛后他表达了愤怒,但很多球迷认为,他才是最该审视自己的人。阿兰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克拉克对他的一些老部下过于忠诚了。这些球员要么状态下滑,要么年纪偏大,已经跟不上国际比赛的节奏。可克拉克似乎视而不见,球队的首发阵容,这么长时间以来几乎没什么大的变化。

吉姆的批评则指向了战术层面,主场面对一支防守并不稳固的球队,我们却只用单前锋,大部分时间都在后场进行着安全却毫无意义的横传和回传。他提到一个细节,开场后球队连续八次传球是在后卫之间完成的。这种踢法,别说给对手施压了,连自家球迷的热情都快消磨光了。管理者的“忠诚”有时是好事,但在足球世界里,当这种忠诚明显开始拖累球队成绩时,球迷的耐心也就到了极限。戈登就直接点名,队里有比安格斯·冈恩更好的门将,也有状态更火热的边锋和前锋,但他们就是得不到机会。

所以,当读到阿兰那句“任何认为我们能赢丹麦的人,都乐观到近乎痴心妄想”的评论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这话很刺耳,但它精确地捕捉到了当下许多苏格兰球迷的真实心态。甚至有人已经预演了接下来的剧本:输给希腊和丹麦,然后去打附加赛,最后收获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光荣出局”。这种宿命感,似乎已经伴随了这支球队几十年。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悲观。足球的美妙(或者说残酷)之处就在于,它总能引发激烈的观点碰撞。迈克尔就认为,那些抱怨比赛过程的人应该“清醒一点”。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们自1998年之后就再也没进过世界杯,现在是二十多年来机会最好的一次。斯图尔特甚至翻出了旧账,提醒大家苏格兰是2014年世界杯预选赛中,欧洲区第一个在数学上被淘汰的球队。能从那样的低谷爬到今天,提前两轮锁定附加赛资格,这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这批球迷的逻辑很清晰:结果大于一切。只要能赢球,能去世界杯,过程难看一点完全可以接受。就像马尔科姆说的,多少次我们踢得比对手好,结果却输了球?现在轮到我们踢得不怎么样也能拿分,有什么不好?

这就是苏格兰足球此刻的分裂写照,积分榜上的胜利,与球场上乏善可陈的表现,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矛盾。球迷们夹在两者之间,一边为球队离世界杯越来越近而感到一丝希望,一边又因为那沉闷的踢法而感到绝望。对阵丹麦的比赛,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或许球队会像过去很多次一样,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也可能,球迷们的“痴心妄想”真的会撞上冰冷的现实。这种期待与恐惧交织的感觉,可能比一场单纯的失利更折磨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