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超赛场上刮起“二中旋风”:南昌二中培养的26名球员,已贡献11粒进球
2025-09-10 07:24:366号王宜博与队友庆祝进球
当抚州队球员陈双飞在客场对阵萍乡队的比赛中补射破门,为球队带来赣超首胜时,有个细节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名为球队打破“进球荒”的功臣,与九江队的章宇涛、宜春队的付志棋等进球功臣,都来自南昌二中。赣超联赛五轮结束,11支球队共打进了58粒进球,南昌二中培养的26名球员已为赣超贡献了11球,他们既是南昌队的中坚力量,也是多支强队的核心拼图,一股由校园足球孕育的青春力量,正在江西足坛掀起独特的“二中旋风”。
青春飞扬的球队
从拘谨青涩到自信绽放
南昌队这支以南昌二中为班底的队伍,46人名单中20人出自南昌二中训练体系,平均年龄比对手小4岁,多数是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
联赛首轮对阵景德镇的比赛,让南昌队助理教练钱磊至今印象深刻。“球员们站在场上明显紧张,传球失误率很高,面对身体强壮的对手不敢做动作,攻防转换频频脱节。”那场0比0的平局,暴露出学生军大赛经验的不足。回到学校后,教练组没有盲目加练,而是针对性地组织“心理课”:集体观看比赛录像标注失误点,结合战术分析疏导紧张情绪。
这种针对性调整很快见效。第三轮客场对阵鹰潭队的比赛,成为南昌队的转折点。第63分钟,7号夏威夷左路接长传甩开防守球员,形成单刀,冷静推射远角得手,帮助球队以1比0取得领先。这个充满灵性的进球彻底点燃了球队斗志,随后王东、邓天奥再下两城。3比0的比分不仅创下球队赛季最佳战绩,更让学生们找到了自信。“夏威夷进球后跪地怒吼的瞬间,我就知道他们跨过了心理那道坎。”助理教练钱磊回忆道。
前五轮战罢,南昌队8粒进球中有6粒来自学生球员。南昌队射手王夏威夷的3粒进球展现了速度与技巧的结合,既有反击中的快速突破,也有禁区内的细腻处理;王宜博和邓天奥的进球体现了出色的跑位意识,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最危险区域。
二中闪耀的印记
从队友到对手的别样联结
赣超联赛北区积分榜上,九江队以三胜一平的战绩领跑,锋线球员章宇涛的名字在射手榜上格外显眼。这名本赛季已打入两球的小将,在第二轮客场挑战南昌队的赛前,主动跑到南昌队的教练席寒暄一番,“那里是我足球启蒙的地方,我经常能想起在二中操场上训练的日子。” 章宇涛说。他与队友殷一铭目前都是南昌二中的高三学生,学校的训练,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南区榜首宜春队的中场,付志棋与周郅奡组成的“二中组合”堪称球队“攻防转换器”。进攻型中场付志棋五轮贡献2球,更是多次送出关键传球,为球队10粒进球立下汗马功劳。防守型中场周郅奡则是球队防守体系的关键一环,他的次拦截成为球队中场坚固屏障,宜春队五轮仅失2球的防守战绩,离不开他的辛勤跑动。
南区排名第二的抚州队能以防守见长(五轮仅失1球),后防核心周旭龙功不可没。司职中后卫的他,既能精准拦截传球,也擅长从后场发起进攻。“在二中训练时,教练要求每个位置都要会传球,哪怕是后卫也要有进攻意识。”这种全面的技术素养,让他在防守端游刃有余。队友陈双飞的进球,则是南昌二中足球基因的生动体现。这位进攻型中场在对阵萍乡队时,用一记机敏的补射打破僵局,不仅为球队带来首胜,更展现了校园足球培养出的门前嗅觉。
从南昌队的当家射手,到九江、宜春、抚州队的核心主力,南昌二中的足球基因已渗透到赣超多个角落。这些球员位置不同、风格各异,但身上都有着扎实的技术功底、清晰的战术理解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这些共同的“二中印记”,正在重塑江西足球的赛场格局。
严苛选拔的苗子
五环培养模式产出“文武兼修”硕果
“严选拔、学技能、养习惯、重品德、强输出”,这个简单的五环排序,道出了学校足球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我们招球员,除了球技,各种习惯和个人品德也非常看重。”钱磊也负责南昌二中足球特长生选拔。
每年3月,南昌二中会组织足球特长生集训,为期半年的考察期里,教练组不仅关注技术进步,也看重生活习惯、训练习惯、行为习惯等。“有个孩子天赋很好,但3次训练迟到还撒谎,最终还是被劝退了。”钱磊解释称,“踢球先学规矩,做人都做不好,怎么可能踢好球?”这种严苛的标准让20人的招生指标常常招不满,但也保证了入队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入学校后,球员们面临独特的“双轨制”培养模式。初中部球员每天下午4点半准时列队,从初中部到高中部训练,这种安排旨在培养纪律性和耐力。高中部球员则要在繁重学业之余,保证每天两小时训练。高一结束时,学生需选择发展方向:进入平行班需达到二本线文化课要求,进入体育特长班可侧重专业训练,但两者训练时长完全相同。
南昌二中教练组的训练日志上,既有技术反思,也有文化课安排。这种“文武兼修”模式结出硕果,从2015年建队以来,南昌二中足球特长生高考升学一本率高达85%。此外,球员周文涛代表浙江队完成个人首秀,球员孙天宇成功入选U16国家男子足球队。今年毕业的17名球员中有14人考入大学,其中985和211高校也不在少数,王宜博进了中南大学,魏东赫、冷棋轩去了重庆大学,万星辰考入南昌大学,张飞凡则踏入宁波大学。
简陋的训练条件反而成了磨砺意志的磨刀石。高中部百余名球员挤在一块场地训练,常需分组轮换保证触球时间;只有周末才能用上八一体育场或红谷滩奥林匹克足球公园的专业场地。“刚开始觉得委屈,看到别的球队有专属基地,我们却要抢场地。”有小球员坦言,“但后来发现,这种‘挤着练’的方式,让我们更珍惜每次触球机会,也练出了狭小空间里的处理能力。”
少年成长的渴望
在有限的赛场追逐无限的可能
南昌二中学生球员每年能参加的正式比赛固定为六项:南昌市滕王阁杯、校园足球联赛,江西省足球锦标赛、足球联赛,全国高中生足球联赛和青少年超级联赛。平均两个月一场正式比赛,与很多学校梯队“一周一赛”的节奏差距明显。
为弥补比赛不足,教练组想出各种办法:联系别的学校打友谊赛,训练时设置“限时比赛”,将90分钟拆分成15分钟的小节,每节结束立刻复盘,让球员在高强度对抗中快速成长。这种“以练代赛”的方式,让他们在有限条件下积累经验。
即便如此,学生军在大赛经验上的差距仍显而易见。与九江队的比赛中,南昌队小将们在上半场完全被压制,正是缺乏处理经验的体现。“踢过职业赛的球员,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选择,我们的孩子还在学习。”钱磊不避讳差距,但更看重进步,“从害怕身体对抗到敢于拼抢,从闷头带球到懂得传切配合,他们每一场都在成长。”
这种成长不仅在技术层面,更在心智成熟上。输给九江队后,不少球员主动找到教练,分析比赛中存在的不足,“足球教会他们的,不只是进球,更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团队协作。”钱磊说,这些赛场外的收获,或许比胜利更有价值。随着赣超联赛深入,南昌二中的学生球员将迎来更多挑战。这群穿着校服奔跑的少年,正用青春热情和不懈努力,在足球场上书写精彩篇章。
夕阳下,南昌二中足球场上,训练结束的球员们背着书包走向教学楼的背影,构成动人画面。他们是学生也是球员,为分数拼搏也为梦想奔跑。在赣超舞台上,这些来自南昌二中的少年,正用进球、抢断和胜利,证明着校园足球的力量,诠释着青春最动人的模样——永不止步,在追逐热爱的路上勇敢绽放。
洪观新闻·南昌晚报记者 许惠臣 文 喻云亮 图